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 课程简介
    • 第1章 计算机与信息化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1.1 计算机概述
        • 1.1.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 1.1.2 计算机的分类
        • 1.1.3 计算机的特点
        • 1.1.4 计算机的应用
        • 1.1.5 新型计算机展望
      • 1.2 计算及信息化社会
        • 1.2.1 “信息”释义
        • 1.2.2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的概念
        • 1.2.3 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 1.2.4 信息化的类型
        • 1.2.5 信息化与社会发展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2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2.1 计算机中数制及其转换
        • 2.1.1 不同的进制
        • 2.1.2 进制间的转换
      • 2.2 计算机中信息的编码
        • 2.2.1 计算机中数值数据的编码
        • 2.2.2 计算机中非数值数据的编码
      • 2.3 计算机系统
        • 2.3.1 计算机硬件系统
        • 2.3.2 计算机软件系统
        • 2.3.3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3章 操作系统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3.1 操作系统概述
        • 3.1.1 操作系统的发展
        • 3.1.2 常用的操作系统
      • 3.2 操作系统的功能组成
        • 3.2.1 用户接口
        • 3.2.2 处理器管理
        • 3.2.3 内存管理
        • 3.2.4 设备管理
        • 3.2.5 文件管理
      • 3.3 操作系统的使用
        • 3.3.1 创建用户账户
        • 3.3.2 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操作
        • 3.3.3 程序的安装和卸载
        • 3.3.4 查看磁盘属性、清理磁盘
        • 3.3.5 查看任务管理器
        • 3.3.6 桌面外观和网络设置
        • 3.3.7 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4章 文字处理软件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4.1 文字处理基础知识
        • 4.1.1 Word 的打开与关闭
        • 4.1.2 文档的新建与保存
        • 4.1.3 文本的录入
        • 4.1.4 多窗口和多文档编辑
      • 4.2 文档的编辑与排版
        • 4.2.1 文档的编辑
        • 4.2.2 文档的格式设置
        • 4.2.3 页面布局及打印
      • 4.3 在文档中插入各种对象
        • 4.3.1 插入图片
        • 4.3.2 插入绘图
        • 4.3.3 插入表格
        • 4.3.4 插入公式
      • 4.4 长文档排版
        • 4.4.1 分页符和分节符
        • 4.4.2 脚注和尾注
        • 4.4.3 页眉和页脚
        • 4.4.4 目录
        • 4.4.5 修订和批注
      • 4.5 AI提取文档摘要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5.1 电子表格基础知识
        • 5.1.1 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常用数据类型及基本操作
        • 5.1.2 数据运算与数据填充
        • 5.1.3 工作表格式设置
        • 5.1.4 工作表相关操作
        • 5.1.5 设置打印区域及打印
      • 5.2 数据分析和处理
        • 5.2.1 数据排序
        • 5.2.2 数据筛选
        • 5.2.3 数据分类汇总
        • 5.2.4 数据透视表
      • 5.3 数据图表化
        • 5.3.1 图表的创建
        • 5.3.2 图表的编辑
        • 5.3.3 图表的格式设置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6章 演示文稿软件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6.1 演示文稿基础知识
        • 6.1.1 演示文稿窗口组成
        • 6.1.2 创建演示文稿
      • 6.2 幻灯片编辑
        • 6.2.1 幻灯片基本操作
        • 6.2.2 幻灯片主题
        • 6.2.3 母版设置
      • 6.3 在幻灯片中添加对象
        • 6.3.1 添加图片
        • 6.3.2 添加表格
        • 6.3.3 添加声音
        • 6.3.4 添加视频
        • 6.3.5 添加超链接
      • 6.4 幻灯片放映与打印
        • 6.4.1 设置动画效果
        • 6.4.2 设置切换效果
        • 6.4.3 幻灯片放映与打印设置及相关操作
      • 6.5 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
        • 6.5.1 Flash动画的控件插入法
        • 6.5.2 使用触发器的方法
        • 6.5.3 使用控件插入网页
        • 6.5.4 玩转滚动文本框
      • 6.6 AI助力PPT生成
        • 6.6.1 AI生成PPT
        • 6.6.2 AI图文混排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7章 多媒体应用技术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7.1 数字图像
        • 7.1.1 数字图像基础知识
        • 7.1.2 Photoshop的工作界面和常用操作
      • 7.2 数字音频
        • 7.2.1 数字音频基础知识
        • 7.2.2 Audition简介及其常用操作
      • 7.3 数字视频
        • 7.3.1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 7.3.2 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微视频
      • 7.4 计算机动画
        • 7.4.1 动画基础知识
        • 7.4.2 使用CrazyTalk制作动画表情
      • 7.5 AI助力视频生成
        • 7.5.1 AI智能添加字幕
        • 7.5.2 AI实现绿幕与非绿幕扣像
        • 7.5.3 AI文生视频
        • 7.5.4 AI数字人播报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8章 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8.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 8.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
        • 8.1.2 常见的联网设备和传输介质
        • 8.1.3 局域网及其应用
      • 8.2 Internet
        • 8.2.1 Internet及其服务
        • 8.2.2 Web技术
      • 8.3 计算机网络应用实战
        • 8.3.1 电脑和手机的网络共享
        • 8.3.2 常用的浏览器及其操作技巧
        • 8.3.3 常用的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方法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9章 信息安全技术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9.1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 9.1.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 9.1.2 信息安全保障
        • 9.1.3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 9.2 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
        • 9.2.1 数据加密技术
        • 9.2.2 认证技术
        • 9.2.3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 9.2.4 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
      • 9.3 信息化与法律法规
        • 9.3.1 信息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 9.3.2 信息化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第10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
      • 学习目标
      • 思维导图
      • 本章导读
      • 10.1 大数据
        • 10.1.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 10.1.2 大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 10.1.3 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 10.1.4 大数据发展趋势
      • 10.2 云计算
        • 10.2.1 云计算的概念及特点
        • 10.2.2 云计算的分类
        • 10.2.3 云计算的应用现状
        • 10.2.4 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 10.3 人工智能
        • 10.3.1 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特点
        • 10.3.2 人工智能的分类
        • 10.3.3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0.3.4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 10.4 物联网
        • 10.4.1 物联网的概念及特点
        • 10.4.2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 10.4.3 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 10.4.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 10.5 5G
        • 10.5.1 5G的概念及特点
        • 10.5.2 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10.5.3 5G的应用场景及现状
        • 10.5.4 5G的发展趋势
      • 10.6 区块链
        • 10.6.1 区块链的概念及特点
        • 10.6.2 区块链的分类
        • 10.6.3 区块链技术分层系统架构
        • 10.6.4 区块链的应用现状
        • 10.6.5 区块链的发展趋势
      • 10.7 量子信息
        • 10.7.1 量子信息的概念及特点
        • 10.7.2 量子信息的应用现状
        • 10.7.3 量子信息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 参考文献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1.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2. 第9章 信息安全技术
  3. 9.3 信息化与法律法规

9.3.2 信息化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应对信息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平等交易权等,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2013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了修订,加强了对网络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例如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赋予网络购物“7日反悔权”。

1994年2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改后,使大多数犯罪罪种都适用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并且专门规定了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2000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等,促进了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2005年9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后由于个别组织或个人在提供新闻服务时存在篡改、虚构和嫁接的行为,于是国家对其进行了修订,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于2017年6月1日开始施行。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于2013年1月进行了修订,主要对条例中的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进行了修改,加重了对网络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侵犯软件著作权的行为的惩罚。

2015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共7章,从保障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网络运行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于2017年6月1日开始实行。

2019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分别对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商用密码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该法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新的加密技术规制框架,促进了密码在日常网络行为中的使用。

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共包括八章七十四条,分别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规则、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历经3次审议,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其保护的法益包括了人格与人身财产安全等多项权益,创造出全球个人信息保护贡献落地实施的中国方案。

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并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共包括六章五十一条,分别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运营者责任义务、保障与促进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该条例作为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一项基础且重要的行政法规,巩固、发展并完善了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系列重要制度与机制。

法律是解决信息化带来的问题的强硬措施,对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号召网民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非常重要。

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广大网民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共同抵制一切破坏网络文明、危害社会稳定、妨碍行业发展的行为,在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2009年7月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并施行《反网络病毒自律公约》,由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与新浪、奇虎、百度、腾讯等多家公司共同签署,承诺共同推动互联网反网络病毒自律工作的进行。该公约作为自律性规则,从多元共治视角促进了社会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

201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倡导全国互联网业界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依法保护网民使用网络的权利,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和处理,对明显的网络谣言及时主动删除等。

2013年8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倡导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坚守“7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7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据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数据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019年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公众关注的个人敏感信息收集方式、广告精准推送、App过度索权、账户注销难等问题进行了直接回应。

2020年6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草案)》)迎来初次审议。《数据安全法(草案)》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明确数据活动的红线,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推动数据共享,发现数据价值。

Previous9.3.1 信息化带来的社会问题Next本章小结与课程思政

Last updated 1 year ago